废文网 - 历史小说 - 穿越水浒之西门大官人在线阅读 - 第七百三十五章 得水稻者得天下

第七百三十五章 得水稻者得天下

    在古代中国,由于人地矛盾演化成严重的社会政治矛盾,一个个曾经显赫的王朝颓然倒下。经过一番动乱,新的王朝在恢复肥效的土地上又重新崛起。

    这一治乱循环延续到了唐朝,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终于走到了衰竭的一天。

    当时,唐王朝制定出非常出色的土地政策和赋税制度,使黄河流域的土地开发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,迎来了梦幻般的“盛唐气象”。

    然而,繁荣景象掩盖下的事实是,黄河中下游地区在唐朝的大规模开发下,终于达到了地力的极限,土地被彻底透支了。

    唐朝中期以后,帝国再次陷入激烈的持续动荡,农民起义和藩镇割据成了唐帝国下半生的主题。

    最终,中国进入了五十余年的五代十国大分裂时期。

    与古代中国的情况类似,全世界的农业古文明都在麦田中兴起,也在麦田中衰亡。

    人类最早的农业文明古埃及、古巴比伦、古印度和中国都是在大河流域附近诞生。

    其中古埃及、古巴比伦的人们像中国的祖先一样,在孕育自己文明的母亲河流域内广种小麦。可以说,这些辉煌的古代文明就是建筑在麦田之中的。

    可惜,它们都没能逃过小麦农业衰落的命运。

    在埃及的尼罗河两岸,那些曾经繁荣的地区普遍沙漠化,由此可知当地早已失去了古埃及农业文明存在的条件。

    而在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,昔日孕育了辉煌的古巴比伦两河文明。然而曾经的千里沃野后来也已变成一片寸草难生、板结得硬邦邦的盐碱地。

    古埃及、古巴比伦文明衰落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,在自然环境的限制下,当地的人们别无选择地采取了灌溉方法种植小麦。因此,土地盐碱化、贫瘠化的命运无法避免,文明也就无法维系下去了。

    到了唐代中期以后,黄河中下游流域小麦种植造成的土地贫瘠无法逆转,黄河文明已经危机重重。

    尤其是小麦种植推广更早一些的河西和关中地区,土地贫瘠化已经很严重,粮食产量锐减。

    但是,中国的文明没有像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那样彻底衰亡,而是薪尽火传,一直延续至今。因为,中国还有另一条大河——长江。

    在长江流域,有另一种粮食作物——水稻,给陷入危机的古代中国人提供了另一条解决粮食问题的途径。

    正因为黄河流域小麦农业文明的衰落,当宋朝建立,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后,水稻种植在中国南方作为一种大规模的农业开始兴起。

    宋朝从越南引进优质品种的占城稻之后,使得水稻真正担当起了承载中华文明的重任。

    水稻的产量非常高,农民撒下去的种子通常可以收获二十倍左右的稻谷,这与小麦四倍于种子的产量相比显然是非常可观的。

    再加上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,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甚至三季,这意味着同样面积的土地,可以种植的水稻要比小麦多出好几倍,产出的粮食更是多出十几倍。

    更重要的是,种植水稻的土地不需要休耕,只需要每年适当补充养料就可以持续不断地耕种。再加上水稻常年浸泡在几十厘米深的水中生长,避免了麦田反复灌溉使水分大量蒸发造成的盐碱化问题。